01
为 Pieverse 设计 AI 辅助的 Web3 时间管理体验
客户
Pieverse
交付物
产品原型界面
时间线
2025/5-9
工具

角色
产品设计师
技能
功能规划、交互流程、UX文案
项目背景
时间管理
支持用户创建目标、同步日历,并将个人待办转化为挑战
独立设计

AI 助手
帮助用户总结日程、识别模式、检索事件,提供反思与建议
独立设计

时间挑战
用户可参与基于质押机制的打卡挑战活动,如健身、冥想等
合作设计

目标拆解
在需求频繁变化的环境里,我的角色是把模糊的战略想法转译成能落地的交互原型。
用户目标
Web2 用户:降低门槛,提供“习惯养成 + 日程管理 + AI 辅助”的实用体验,降低试用门槛。
Web3 用户:强化 stake、奖励、透明记录的机制,保持活跃度与留存。
产品目标
把 Web3 概念落到实际生活场景, 有别于单纯金融玩法。
积累真实可用的用户时间与技能数据,为后续功能做铺垫。
构建一个既能吸引 C 端用户,又能承载 B 端或合作方活动的时间生态。
设计目标
把 抽象的 TimeFi 概念转化为直观的产品体验,让 Web2/Web3 用户都能理解并使用。
在功能不断变化的过程中,保持信息架构的清晰性与扩展性。
设计挑战
01 战略与功能的不断变动
功能优先级与定义在持续更新,需设计模块化信息架构和可复用的交互模式, 保持设计的稳定性与适配性。
02 用户群体跨度大
从 Web2 新用户到 Web3 老用户,使用习惯、期望和认知差距大,需要兼顾门槛与深度。
03 合规风险
在质押与奖励的文案和交互上,需注意信息透明度,不误导用户, 不触碰敏感线。
04 资源与权限限制
合作设计师对产品干预权限有限,需代表用户角度,持续关注UX体验友好度,打造有价值的方案。
即时入口
在顶部放置「导入 / 创建」按钮,降低首次使用门槛。

灵活目标
兼顾 Web3 Timfi 挑战玩法与 Web2 的简便实用,确保体验流畅且易于上手
日程管理
01
需求背景
用户可在 Pieverse 内创建、管理个人目标和日程事件。如果要求用户从现有工具迁移,就会直接造成流失。因此「集成」必须优先于「替代」。
方案设计
用户不必放弃原有工具的前提下,快速建立日程集成,减少切换成本。
平台统一收集用户的时间数据,为后续 AI 助手与 TimeFi 模块提供基础。

设计展示
即时反馈
将打卡行为与得分直接绑定,最短路径带来即时满足。
社交驱动
排行榜展示个人进度,也能与他人横向参照,形成社群驱动力。
档案建立
鼓励用户提供可交换的经验技能、时间空档、兴趣领域, 为后续Time Task时间匹配业务做铺垫。
STEP1
了解技能背景
STEP2
了解空余时间
STEP2
AI辅助添加信息
游戏化激励机制
02
需求背景
打卡挑战在往往三分钟热度后难以坚持,Pieverse 希望加入游戏化机制让日常习惯养成可持续、更具成就感和社交感。
方案设计
用户在日常事项和目标的完成中, 能获得积分作为正反馈。
平台沉淀可量化的数据,并利用轻度的社交竞争驱动活跃与留存。
加载反馈
联网搜索时加载 icon 采用 logo 的变体,保持品牌一致性,在等待时提供轻量的视觉反馈。
Searching...
AI助手
03
需求背景
很多用户对时间管理的需求并不清晰,Pieverse希望利用AI协助用户的模糊意图转化为明确方向和可执行任务, 降低认知负担。
方案设计
“高执行力用户”和“模糊型用户”都能被兼顾。
提升 AI 功能的使用率,并为平台未来的个性化推荐和数据积累奠定基础。


一键添加
允许用户一键将活动纳入个人日程,减少跳转操作成本。

活动推送
04
需求背景
品牌合作和赞助活动需要曝光,但避免以通知或广告形式推送打断体验,容易引起反感。
方案设计
用户更容易接受活动推荐, 增强参与感与社区归属感。
平台在维护了用户体验的完整性的同时,促进了活动推广转化。
数据反馈
由于项目权限限制,我无法直接获取留存与转化等核心指标。从链上公开数据来看可以验证了当前的设计已经能帮助平台拉动早期活跃度与用户规模,具备继续迭代的基础。
13.82K
Pieverse 在 30 天内完成的交易量
2K
单日峰值用户量远高于同类产品的平均水平
项目反思
相比在大公司里做 ToB 产品的经验,这次合作让我更直接感受到 Web3 初创环境下的迭代逻辑与设计角色。
「 在不确定和高波动中,创造一个可持续调整的空间。 」
01 从翻译到校准
在缺乏完整数据和稳定方向的前提下,我无法主导功能走向。设计价值更多在于将模糊的想法转化为可感知的界面——先提出假设,用产出与业务校准。
02 架构保持弹性
初期缺乏组件体系曾让我困惑,但后续逐渐理解这种“轻架构”是为快速吸收和应对功能变动服务的。过早固化反而会拖慢节奏。
03 用户视角的坚持
业务方以增长为核心,但我依然坚持从用户角度出发,预埋合理假设,避免产品在短期导向下牺牲产品易用性和友好度。
04 容纳矛盾
Web2 与 Web3 用户的期待差异巨大,设计的意义不是消除矛盾,而是提供一个足够灵活的空间,让不同用户以各自的方式找到价值。